
说到曾梵志,估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他的作品《最后的晚餐》(下图)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1.6亿港币(约1.3亿人民币)天价被国际收藏夹拍走的事实。这也创下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最贵的记录。



图片源于 http://art.china.cn/
《最后的晚餐》是曾梵志“面具系列”最具标志性的晚期作品。创作于2001年的这幅作品是“面具系列”中尺幅最大的作品,取材于达芬奇的同名作品。曾梵志将原画作中所有的宗教人物替代称了带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。红领巾代表理想,而原作中的犹大则由带着黄色领巾的人物饰演。艺术家曾表示︰“金色领带代表金钱,代表西方资本主义。打领带是 1980 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。” 作品中墙壁两侧的书法挂画和桌上刺眼的红壤西瓜代表着中国。这些细节和作品的气势很好地捕捉到了90年代初期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面貌,这也是为什么业界评价这幅作品是极具中国现代艺术代表性的作品。





曾梵志从1994年开始创作“面具系列”,探讨着都市人的生活样貌,揭示了都市人为了自我保护,以虚伪的面貌带上形象化的面具,掩饰自己真正的情感。
不过可以从“面具系列”看到一个现象就是,好多人物都带着红领巾。
对此艺术家曾说过红领巾是他自己的一个情节。他在上小学的时候是仅有的几个没带上红领巾的孩子之一,这对年幼的他造成了一定的伤痛,这也表现在了他日后的作品中。


在“面具系列”之前的“协和医院”系列也是曾梵志的代表作。“其实那幅画并不是画的武汉的协和医院,而是武汉市十一医院。”曾梵志透露,当年他画《协和三联画》的时候住在十一医院隔壁,因家里没有厕所,每天要跑医院解决内急,在医院看到很多故事,之所以命名“协和”是因为当年武汉人有个口头禅——不行,就去协和。




他不愿意像一部分艺术家那样,利用青春期爆发式的狂热挖空自己的才华,随之进入暮气沉沉的平庸阶段。2003年,曾梵志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,随后又开始了他的“乱笔”风格。
而曾梵志的《从1830年至今》(上图1)甚至在卢浮宫展出,并置于德拉克洛瓦的《自由引导人民》画作旁边。
年过半百的他还在艺术领域中不断探索的他不得不让人佩服,而且很让人期待他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下一幅画?